《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?》

第30章 傲慢与偏见 2

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

从黑格尔的经历上看,传染病似乎是他的命中克星。黑格尔6岁的时候曾经得过天花,差点因此丧命。11岁的时候,全家又感染了瘟疫,黑格尔的母亲就在这场瘟疫里去世。然后就是这场欧洲大霍乱,在霍乱刚开始的时候,黑格尔就染病去世了(也有一说是因为胃病)。

黑格尔的时代结束了,不过叔本华的时代还要迟一些才能到来。

叔本华仍旧一天到晚混着。

年轻女演员是没了,43岁的时候,他又喜欢上一个17岁的姑娘(跟他爸爸一样,喜欢小姑娘)。叔本华送给那姑娘一串白葡萄,结果那个女孩儿在日记中写道:

“我并不想要这串葡萄,因为老叔本华接触过它,我感到恶心。”

当然叔本华还在继续他的哲学事业。

56岁的时候,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第二版出了,结果只卖了不到300本。

等到他63岁的时候,他出了一本《附录与补遗》。这本书以格言体写成——仿佛我们今天的人生小感悟,里面都是诸如什么《论人生》啊、《论女人》啊这种小文章。这是他所有作品里最容易读的一本,结果他得到的全部报酬就是免费拿了十本书。

不过,还是人生小感悟的力量比较大。过了一段时间,这本《附录与补遗》终于让人们接受了他。65岁的时候,叔本华出了名,慕名者越来越多,人们争相给他写信、拜访他。大画家主动免费给叔本华画像,有人声称要专门为这幅画造一间房子来收藏它。

渴望名声的叔本华终于出了名,虽然对他来说晚了一点,但总比没赶上的好。他引用诗人彼得拉克的话说:“谁要是走了一整天,傍晚走到了,那也该满足了。”

悲观主义

我们来讲讲为什么叔本华这么有底气骂黑格尔,以及为什么他最后赢得了巨大的名声。

叔本华骂黑格尔,自然也不会喜欢黑格尔的哲学。叔本华是康德的继承者。

我们曾经说过,很多人都对康德的物自体不满意。叔本华对康德理论的改造也主要在物自体上。

叔本华认为,物自体是可以了解的,而且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,这个物自体叫做“生命意志”。

这里我们要说一个别的事。因为哲学研究的东西很抽象,每个哲学理论之间的差别又很大,这就使得哲学有一个特点:每个流派都有很多自己专属的名词,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。有些词像“物自体”,是哲学家自己创造出来的,含义比较独特,各派哲学家对它的定义都差不多,我们随便用没什么问题。

但是“生命意志”这个词呢,在叔本华的理论中有专门的意思,跟我们平时聊天时的含义不同。

我们在谈叔本华哲学的时候,大多就直接写“生命意志”或者“意志”,但请记住这是一个专有名词,不要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。

除了“生命意志”,后面尼采的“权力意志”啊,存在主义的“存在”啊,等等术语,大都类似。

那么生命意志是个什么东西呢?

简单地说,就是求生的。比如人和动物的食欲,比如植物破土而出的。但这个生命意志的概念比一般的生物更宽泛,在万事万物背后都有它,是一切事物的本质。

不难理解,生命意志肯定属于物自体。我们想,在康德那里,人的意志不就属于物自体吗,所以才有自由意志。同样的道理,叔本华这里的生命意志也包括人的求生意志,也属于物自体。

我们可以抛开叔本华的形而上学,把他的哲学理解成这么个东西,就是对于所有的生物和物质,求生意志是最重要的、最本质的,是决定一切的。

庸俗地说就是,我们以为自己生活、恋爱、结婚、工作是根据我们的理性选择的。而叔本华认为,真正驱动你的都是种种:生殖的、享乐的、征服的,等等。

说男人喜欢姑娘有生理冲动的成分,这我们都能理解,但是我们难以承认理性一点用处都没有。难道我们不能用理性控制自己的吗?有的人就可以把感情压抑住,把精力放在恋爱之外的事情上呀。

但是在叔本华看来,理性和意志全处于劣势。因为理性是短暂的、软弱的。人类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保持理性。在很多情况下,比如无梦的睡眠里,理性是停止的,但是生命意志却持续不断,一直影响着人类。而且随着年龄增长,脑力衰弱,人的理智还会变得衰弱乃至终止,生命意志却不会。

当然叔本华不会认为理性一点儿用也没有,他的形而上学就是理性的产物呢!那他认为生命意志和理性之间是什么关系呢?

我们可以打个比喻。

意志是个充满的君王,但是它头脑糊涂,只知道发布命令,不知道该怎么去更好地达到目的。理性是个头脑清醒的老臣,他虽然对君王的命令有意见,但是因为身份高低,偶尔会劝谏君王,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在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满足君王的。

话说到这里其实还没什么新意,叔本华的理论吸引人的地方不是他的形而上学,而是形而上学的推论:悲观主义。

叔本华说生命意志是物自体。康德论证过物自体是没有空间和时间概念的(时间和空间概念都在先天认识形式里呢),所以在叔本华这里,全宇宙的生命意志只有一个,也没有时间性。

这让人想到了斯宾诺莎的实体论。斯宾诺莎说,全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属于同一个实体。但是斯宾诺莎的理论里,实体是完满至善的,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因此得到了幸福。

而叔本华说,生命意志是邪恶的,是痛苦的源泉。所以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痛苦。

叔本华为什么这么说呢?

满足会带来快乐,这没错。但是叔本华认为,本质上是痛苦之源。

因为满足不了,人会痛苦;满足了,人又会产生新的、更高的。叔本华引用了一句法国谚语,是人们面对无止境的最好注解:

“更好是好的敌人。”

然而,就算没产生新的,人还是会感到空虚和无聊,这也是痛苦。所以快乐只是暂时的,痛苦才是永恒的,人生就好像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摆动的钟摆。

这种情景就像王尔德说的:“人生有两大悲剧: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,另一个是得到。”

而且生命意志还是盲目的、永不疲倦的。可想而知,人类被这么一个没法打败、又只能带来痛苦的东西控制,那人生自然是一个悲剧。

叔本华证明人生悲观的一个证据是:如果生活是一种享受,那么人人都会不情愿进入无知觉的睡眠状态,而会欣然再醒来。但是事实正相反,人人都愿长睡不愿醒。

(但我要插一句嘴,现在要反驳他这句话很容易,只要带他到网吧里看看那些通宵打游戏的人就可以了。)

除了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之外,还有一个坏处,就是会带来自私和竞争。生命意志就是为了让自身生存不顾一切的意志。因为生命意志的驱使,每一个生物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抢,去互相伤害。因此,利己主义是人类的天性。人和人之间会因为利己而互相伤害。物种间也是这样,比如一个物种吃另一个物种。

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学说大致如此,你或许会觉得有一些可疑的地方。别着急,待会我会和你一起反驳它。我们先接受叔本华的说法,看看在他看来,我们该怎么摆脱生命意志带来的痛苦。

首先,世俗的成功没有用。不仅没用,还会助长生命意志。因为叔本华认为,追求成功也是生命意志的表现。人越成功,就意味着他的生命意志越强烈,从而也就意味着人生越痛苦。

那么学习有用吗?叔本华说,没用,知识越多反而越痛苦。比如植物就没什么痛苦,而越高级的生物痛苦就越多。(我想说的是,这段论述着实没什么道理。)

可能有人会说,既然生命意志是求生的意志,那么我克服生命意志,自杀怎么样?

叔本华说,自杀也没有用。因为按照他的形而上学,我们的身体只是意志的表象而已。真正的生命意志遍布所有事物背后,是不可能通过自杀消灭的。所以自杀不会消灭意志,反而是你对抗拒生命意志失去了信心,是屈服的表现。

那么什么办法管用呢?

叔本华认为是道德,是通过提高道德、理性和毅力去苦修、去克制我们的。

所有需要克制的中,最重要的就是。

我们的很多行为受到的驱使,满足的目的是为了诞生新的生命,而新的生命就意味着新的痛苦历程。所以叔本华认为,生殖行为就好像人和生命意志签订的卖身契一样。所以在人类社会里性行为总和羞耻相连。(我想社会学家不会同意这句话。)

那么该怎么控制种种呢?

叔本华认为,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(当然是去认识叔本华所理解的那个世界),把自己的感情和上升为全人类的感情和,这样就可以消除个人的。

更进一步,我们要强迫自己不去做想做的事,反而去做不想做的事,抛弃一切现实的理想,像苦行僧一样修行,通过苦行来抑制意志。不反对别人损害自己,欣然接受任何损失,把这当做考验自己不再肯定意志的机会,最终欣然接受死亡。

当我们实现了这一切以后,最终就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,就算降服意志了。

除了苦修禁欲之外,叔本华还给出了别的解决方法——欣赏艺术。

这是因为,我们在欣赏真正艺术的时候,内心是非功利的、不带的,也就脱离了生命意志的控制。所以虽然欣赏艺术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,但是可以让我们获得暂时的解脱。

顺便一说,咱们有的网民把日本限制级片子里的女演员戏称为“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”,但是在叔本华看来,限制级影片不仅称不上是艺术,反倒是让人对生命意志屈服的坏东西。

最后还可以一提的是,叔本华按照他的哲学观点对宗教的评价比较有趣。

叔本华认为,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就是生命意志,基督教鼓励的赎罪精神就是要求人们去克服生命意志。所以基督教比欧洲其他宗教更受欢迎,是因为它认识到了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精神,而其他宗教都是乐观主义的。

相比基督教,佛教更好,这是因为佛教把生命意志的毁灭当做目标,要求六根清净无欲无求,更符合叔本华的哲学观。

阅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?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(www.rexuexiaoshuo.com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

其他热门小说

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