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明第一帝》

第四十二章:千里镜

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

“在一些领域的学科方面,大明的确不如欧罗巴啊。”

朱由校站在午门城楼上,手举一柄铜制长筒,闭着左眼,透过右眼前的镜片,清晰的看到端门处,不少官员进进出出,上直亲卫军值守各处,略带感慨的说道。

错非端门的建筑遮挡,只怕承天门、大明门等处,朱由校都能透过所持之物,清楚的看到。

身旁站着的宋应星、王徵、刘文炳、陈光裕、刘若愚、王体乾等一众人,眉宇间流露出各异的神情。

除宋应星和王徵以外,其他人所生心思和想法,多半是不理解的。

大明乃上朝天国,欧罗巴区区化外之地,怎能跟大明相提并论?

“此物在欧罗巴那边,是唤作望远镜吧?”

朱由校拿着铜制长筒,转身看向宋应星、王徵,开口道:“只是这西洋传教士,为了贴合我大明的风俗,故取名千里镜。

两位卿家啊。

单单是透过此物,就能看出相隔万里之外的欧罗巴,在一些领域上的成就,已经走到我大明前面了。

倒不是大明不如欧罗巴,实则是主流思想上的禁锢,坐井观天的固步自封,叫大明自我限制起来了。”

宋应星、王徵相视一眼,流露出复杂的神情,天子所说的这些,就是当前的大明,所遇到的最大问题。

对待儒家思想、圣贤之道以外的学科,一切不是以科举为目的,那大明士林的态度,就是不屑一顾。

像欧罗巴那边,经外来传教士,所传进大明的一切思想,全都是糟粕,要坚决抵制!

这也使得大明根本就不具备,诱发工业发展的土壤。

所谓江南孕育的萌芽,终究只是萌芽,就算没有鞑清问鼎神州,那也不可能生根发芽。

“陛下英明!”

宋应星作揖行礼道:“臣初次接触此物时,心里是震撼的,就透过两块镜片,却能看清数里之外,甚至更远些的景物。

这背后究竟代表着怎样的知识,臣一直都不得其解。

这个疑惑,环绕在臣心里很久。

直到邓玉函、汤若望这些传教士,被陛下谴派锦衣卫,护送进京后,在西山我们展开探讨后,才有了些许顿悟。”

“知识层面多多探讨交流,才能促进认知上的改变。”

朱由校伸手拉起宋应星,神情正色道:“孔圣人不就说过,三人行必有我师焉?朕创设大明科研院,就是秉承此念。

聚集大明英才。

收拢西洋人才。

就是想叫你们,多多的探讨交流,去吸纳欧罗巴的精华,摒弃他们自身的糟粕。

时下的大明,所面临的困境有很多。

所谓传播教派思想,解决不了大明的弊政和问题,不过知识却能改变这一切啊。

就像朕拿的千里镜,如果前线统兵的武将,包括从事刺探的夜不收和斥候,皆能配备此物的话。

那对战场形势的把控,包括地形勘探,敌军情况等等,是否能有更清楚的了解?”

宋应星、王徵闻言,皆下意识的点头。

对待天子所讲之言,二人是极为认可的。

尽管他们都接触了西洋教派,甚至都加入进去了,但是他们骨子里,依旧流淌的是神州血脉啊。

包括徐光启、孙元化这些人,或许在闲暇之余,会探讨和传播西洋教派,这是可以的。

但叫他们放弃拯救大明,那绝对是不可能的!

儒家思想的忠君爱国,天地君亲师等观念,是深刻在他们骨子里的,不然这些人也不会报效大明。

“当前辽东局势不稳,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战争,千里镜这一战场利器,必须尽可能多的生产。”

朱由校拿着千里镜,眼神坚定道:“包括琉璃的生产工艺,也要明确下来,朕会着内厂那边,筛选一批年轻匠户。

前去西山进修学习,协助科研院进行生产。

一个月内,至少生产出两百柄千里镜,不管花费多少银子,都在所不惜,你们科研院是否能办到?”

“臣等领旨!”

宋应星、王徵当即作揖道。

大明科研院,代表着大明的高精尖科研,聚拢各领域人才,培养各领域人才,将各领域的技术壁垒,都一一的研究并进行攻克。

期间就算耗费再多银子,那都是值得的。

而围绕这些明确的科研成果。

这交由筹建的军工产业,内帑经济体等等,来聚集生产技术人才,进行批量生产,培养后备人才,以提升大明现有水准和生产力,赚取相应的钱财,来分摊科研资金占比,形成大明的产业链。

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,朱由校所搞的这一套,真能发挥出应有成效,必将形成降维打击之势。

前期投的银子有多多,那后期赚的银子就多多!

“等这件事情办好了,朕在对科研院进行赏赐。”请下载app

阅读大明第一帝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(www.rexuexiaoshuo.com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

其他热门小说

大明第一帝